在准备写这个母亲时,我有点没底,因为并没有看到报道过这个母亲的素材,只从网上寥寥数语提及中,看出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留给了世人一个科学巨匠!她叫鲍林-科赫。学生时代教科书上有讲过爱因斯坦的发明,那时候并没什么大的感触,“哦,发明家啊!”,仅此而已,更不知道他的母亲是怎么培养出他的,只是从不怎么多的文字描述中去体会这位母亲的母爱和智慧,从而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
鲍林是个有自信,热情的女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会弹钢琴,非常喜欢音乐,有大智慧,爱因斯坦继承了她音乐上的天赋,6岁就开始学拉小提琴。她和丈夫赫尔曼-爱因斯坦都是YT人,据说,他们虽然是YT人,但他们就餐时并不做祷告,也不怎么遵循教规。他们并不怎么管束爱因斯坦和他的妹妹,而是以放养的方式培养着他们。
父亲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与人合伙做生意,所以家境还算殷实。父亲有时也不免会被小爱因斯坦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弄烦而暴躁,这时母亲就会出来调节,她认为儿子这样以后会有大出息的。小爱因斯坦是个听话的孩子,父亲不耐烦,他就自己想,母亲除了对他生活上的关心,在这方面还是支持的,那么,她的母亲是如何支持他坚定信念走下去的呢?
关键在于启蒙教育
小爱因斯坦出生时,头大的奇怪,2岁时还不会说话,别人就怀疑这孩子会不会是痴呆或者哑巴?母亲有点担心,而他的父亲安慰母亲:头大聪明,里面装的智慧多,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小爱因斯坦到4岁以后才会说话,但是他不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只是一个人安静地在旁边思考。因为他的这种特性,母亲尽量抽出时间陪伴他并与他交流,想让他从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并锻炼他的说话能力,只要他提问,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忘了用餐时间,5岁那年,有一次他又过了用餐时间,被找回来时,父亲把表拿到他面前问:“你看看现在几点了”。而他却对表上的指南针小挂饰产生了兴趣,,并不断提问:那个小挂件上的小针为什么会转?那个针一直指向北方吗?为什么呢?直到父亲没办法再解答,母亲答应生日送他一个罗盘才罢休。
要针对心理建设
小爱因斯坦对某一个或者某一件事感兴趣时,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得到满意的答案就睡不着,甚至上课时也在想,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没救了,以后没有什么出息,她父母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并且给与鼓励和支持。正是这样的坚持不懈的求知欲和母亲的大力支持,才使得爱因斯坦有了后来的成功。想想爱因斯坦的父母,再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虽然也支持孩子学知识,但大多数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很少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有个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都会及时地扼杀在摇篮中,经常就会有一些孩子做些极端的事情。经常会看到报道某些学校发生学生跳楼的事件和忧郁的症状,所以我们所忽略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常常被我们遗忘的心理建设。
鉴于不能说话的形势
小爱因斯坦4岁之前都不会说话,他虽然不会说话,但他的思想比谁都活跃,他常常一个人在安静的角落沉思,父母曾经寄予他很大的希望,4岁了还不会说话,母亲一边发愁一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着他。即使后来会说话了,也不怎么流畅,母亲就会抽出很多时间陪他聊天,希望不会养成孤独的性格。即使外界人们认为她的孩子是个痴傻儿,也决不放弃,他的父母给他的是浓浓的关爱和安全感,一发现他在某方面有天赋,就会大力支持,把他往独立自主和心胸宽广的人设上培养。
儿时的爱因斯坦
本着暗示教育的原则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环境很重要,大多数杰出的人在儿时都会收到亲人,尤其是母亲方面的积极的暗示教导,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给与积极的暗示,他们会将这个暗示记在心里,提示自己坚持不懈地前进。
作为母亲,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她总能细心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从而帮助解决问题使孩子能健康成长。YT人的母亲对孩子和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视,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爱因斯坦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就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母亲和朋友约了带他去郊外玩耍,朋友家的孩子们玩的非常欢乐,只他一人静悄悄地坐在河边,盯着水面沉思,朋友不安的问他母亲:“小爱因斯坦好像在发呆?是不是有忧郁啊,要不要去看医生?“.而爱因斯坦的母亲却自信地对朋友说:“他没有病,你们不清楚,他不是在发呆,他只是在想问题,他将来肯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爱因斯坦也听到母亲的话了,从此,他就经常把母亲的话拿出来警示和鞭策自己,并不断暗示自己:我肯定会成为一个大学教授!
运用身教言传的方法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说过: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身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
爱因斯坦的童年是在母亲的关爱和保护中长大的,父亲有时有点严厉,但还是会积极支持他的,爱因斯坦从小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主要的压力来自外界,如学校,小学时,因为他上课老不听讲,只顾自己遐想,老师认为他长大后没什么出息,太笨了。他的母亲知道后并不认同,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6岁就把小提琴拉得很好,将来说不定能成为音乐家呢!并鼓励他说:妈妈相信你不笨,别人会的你一定也会,而你会的别人却不会。母亲永远这么自信,一直坚定不移的认为儿子是最“了不起”的“,这样的信心深深地影响着小爱因斯坦,成为他此后前进的动力。
经过如下步骤:
1、放养模式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一个具有YTR优良特性的女人,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遗传了把孩子和家庭教育看得很重的有智慧的女人,从小他的母亲对他采取的都是放养的方式,从不扼杀他的想法和做法,有时甚至启发或者协助他找方法,年幼的爱因斯坦就显示出了他的独特性格,别人在玩,他往往一个人在旁边发散思考问题。并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感觉“在那表象下面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4岁的时候,他发现了父亲手表上的指南针挂饰,被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而吸引住了,从此打开了他通向科学的大门。
2、母爱关照
爱因斯坦的母亲鲍林,育有两个孩子,按中国的话来说就是儿女双全,好福气。妹妹活泼,由于爱因斯坦性格的特殊性,母亲在他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他的童年应该说是幸福的,并没有受到什么磨难,他是被父母宠大的。
爱因斯坦和他的妹妹
父母亲为了他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决定把家从乌尔姆搬到慕尼黑,他们认为慕尼黑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帮助。他的父亲觉得,也许以后不能给他留下太多财产,但YTR必须要有良好的教育才能生活下去。“我们的爱因斯坦会生活的很好的,我弹钢琴时他特别高兴,等他6岁我就叫他拉小提琴,也许以后他会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呢!”波琳对他的丈夫说。而爱因斯坦的父亲认为儿子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热情,其它的太懒,不会认真学,母亲却不赞同,认为儿子那是有求知欲,也许以后会是一名教授也说不定。可惜天下父母心,都是望子*,望女成凤的心态。
3、启蒙导师
在家里,母亲生活上的呵护和关照是爱因斯坦最好的导师,但是上学后虽然大多数老师不认可,但他的成绩却一直是最优秀的。他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认为老师教得太死板,又老是问问题,所以不受老师待见。
一次,在雅各布叔叔来家里做客时充分激发了他的求知欲,第一次知道了空中“磁性”和“地心引力”无处不在,但为什么又是空空的呢?雅各布叔叔被他吓得落荒而逃。并让他回学校问老师,而爱因斯坦并不想上学,同学的讥笑,课程的无趣以及像教官一样的老师,都使他排斥。在他12岁时,他得了一本书亚历山大-冯-洪堡所著的《宇宙》,被书里的神奇莫测所吸引,从此开启了他的探索之旅。
有人这样说过:没有赞许过学生的老师都是“教书匠”,不是导师;没有赞许过孩子的母亲也不是个合格的母亲,如果没有母亲的细心的呵护和指导,爱因斯坦也不可能这么顺利踏上科学的成功之路。
4、柳暗花明
年,由于当时反YTR思潮比较激烈,爱因斯坦父母不得不移民意大利米兰,而爱因斯坦正是高考期间,不得不被迫一个人留在慕尼黑。他称当时的慕尼黑是“反犹主义的马蜂窝”,并被老师谩骂了一通,让他离开学校。于是,15岁的爱因斯坦愤然离开慕尼黑,去往米兰。年,他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虽然他的天赋惊人,成绩也很优秀,但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备受打击。
父亲知道了他的情况后,曾经偷偷写了一封信给著名的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我的儿子对于他现在的状况非常的沮丧,沉沦于挥之不去的梦魇,或许他将与他渴望的事业渐行渐远。“2年后,爱因斯坦终于找到了工作,同时也有时间继续探讨他脑海中的奇思妙想。
年,由数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提名当时还是大学生的爱因斯坦,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5、为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年,是爱因斯坦神奇的一年,这一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了“量子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提出论文《分子大小新测定法》,并获取博士学位,5月写完《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单独完成并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和E=Mc2方程,从而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改变了对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看法,因此,这一年被人们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年他才26岁。
26岁的爱因斯坦
接下来就一帆风顺了,升职加薪一路高歌,年成为苏黎世的一名物理学教授。在布拉格短期任教后,年被马克斯请回柏林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达到了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
他的成就远不止此,爱因斯坦还是个反战主义者,提倡和平,他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物理学家。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