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预告分享会及柯月霞老师读书心得米兰花 [复制链接]

1#

善意生活诗心美好

——《明月共潮生》分享会活动预告

生活有诸多顺心顺意,也有些许不如意。但是不抱怨、不责怪,始终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善意地生活,处处发现生活的美好,时时收获生活的感动。

5月15日下午3:00在海沧书香阳光无声咖啡吧(厦门市海沧海富路号邮电三楼。乘坐地铁至马青路站,沧虹路出口,走五、六分钟后即可到达),我们一起分享《明月共潮生》。

米兰花香满校园

——读《明月共潮生》

柯月霞

因为瓶子的引荐,有幸认识了朱淑秀老师。

朱老师,长得眉清目秀,身材娇小玲珑,时时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初见,以为她是一个极其温柔细腻的人。几番相处后发现,她的温柔里有一种令人不容置疑的坚定,一句话,朱老师是个极其严谨而又认真的人,聚会里有朱老师参加,我便很自觉地收敛我的闲散和随性,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迟到了,或是不规矩了,惹得朱老师责怪。

当然,朱老师是不会责怪我的,虽然我和她的交往并不是很多,但她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上、写作上,特别是在教学教育专业上,她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朱老师的新书《明月共潮生》和我的新书几乎同时出版,我们也在同一天里拿到了对方的新书。很快地,朱老师就看完我的书,并且写好了读后感,而我则一拖再拖,直到今日才真正动起笔来,把翻滚在脑子里的话,一一搬到纸上。朱老师该不会在心里嘀咕吧,这个月霞,又偷懒啦。

读完《明月共潮生》这本书,我更坚定,我第一要向朱老师学习的,就是认真。朱老师的认真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据说平日里朱老师下班回家,吃完晚饭打理好一切,两夫妻又各就各位坐到台灯下,又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备课、看书、写作。有时我和朱老师一起出外游玩,觉得朱老师也把游玩当成了一种学习,比如有次我们一起到安溪一个晒柿子饼的村庄,朱老师在参观的时候很认真地问当地人,柿子饼是怎样做出来的?要经过几道工序?销路好不好等等问题,朱老师那份认真的模样像极了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我们一起游玩回来,朱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把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诗或者文章,那股认真劲总让我佩服不已。

《明月共潮生》分为三个篇章:《港湾》《芳甸》以及《月华》。《港湾》主要记录朱老师家乡的人、事、景。《芳甸》是朱老师教育生活的随想、随记。《月华》是朱老师参加文创活动、读书培训的记录。书中每一部分的文字都刻印着朱老师生活、学习的印迹,凝聚着她的用心与智慧。每一部分读来都让我感觉到很亲切,仿佛跟着朱老师一点点走进了她的生活,而我最挺喜欢的是朱老师写家乡亲人的文字。

朱老师从小在漳平一个叫做南洋的小山村里长大,那里山青水秀,古树尤其多,特别是大榕树,那里有一条小河,小河边有菜园,有田地。朱老师有一个温暖的家,父亲宽厚慷慨,母亲勤劳仁慈。孩子小的时候,他父母亲舍不得让孩子到田地里干重活,只是让他们帮忙抱抱稻谷、拔拔花生,或者就在家里洗洗衣服、做做饭菜。孩子们也很乖巧,一个个在家里认真做作业,一个个考上了大学,都有一份工作。如今父亲母亲都快90岁了,还在自家的园子里面种菜,每次兄弟姐妹回家都会带着父母亲亲手种的一把把青菜,那不是普通的青菜,那是浓浓的亲情。

读着朱老师写回娘家时的文字,看着她挽起袖子为母亲清洗厨房,为家人准备饭菜,我读得满心羞愧。我回娘家基本都是饭来伸手、饭后就走,前后不到两个小时。我总以为我领着母亲到处吃喝闲逛到处拍照留影就是对她最好的孝顺,母亲有时会说不喜欢到处走,想待在家里,我还笑她不懂享受生活。读着朱老师的文章,我才猛然发现,像朱老师这样静静陪着母亲做家务、拉家常,也许才是老人家喜欢的方式。我必须向朱老师学习。

从南洋山村,到厦门岛内;从一个普通教师到区教研员,朱老师走得认真而平稳。朱老师是一个很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作为一线老师时,为了给孩子们开辟自我教育的天地,几年来,朱老师除了上好课,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比如调查菜市场、到菜市场演讲、开联欢会、办手抄报评展等等,朱老师用心做着这一切,她说:给孩子阳光雨露,让她开放,让她美丽。这是所有老师应有的爱的呼唤!

即使后来朱老师成为教研员,她也一样喜欢着孩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