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秦文学刘学高齐鲁第一古村朱家 [复制链接]

1#

编辑:裴雄文

主编:鱼儿姐姐

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

文/刘学高

河北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早在战国时期此地就以蒸煮枣油闻名于世,并且,得名枣强城,但正史地理志中仍皆作“枣疆”,直到《明史·地理》始改作“强”字。听朋友兴奋地聊着家乡,看着朋友送的这袋子形似我们山东“乐陵金丝小枣”的“马莲小枣”。想起“谁不说俺家乡好”。朋友说:“这枣子能做成枣酒、枣醋、枣酱、枣泥、枣面、乌枣……你们山东有个朱家峪,明初移民时就有我们老朱家的一支。”

返回山东后,按朋友指点的走向,一路西行寻至朱家峪。

朱家峪,位于明水城东南五公里处,胡山东北角下,据传,战国时期便有庐于此,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年)一支从河北枣强迁入的朱姓人入村,因系国姓,即与皇帝朱元璋同宗,故又将富山峪改为朱家峪。自明初至今,虽经历六百多年沧桑巨变,仍完整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格局。大多原建筑尚存,古风古貌。古村号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齐鲁第一古村”。其居落为梯形,依山随势而设,随地貌筑屋,上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匠心独具。

这个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的朱家峪,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是广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师椅上。村口在北,步入村中,犹似脱离了尘世,质朴古拙的气韵扑面而来。村里极少见人,外来者更是稀罕,一派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鸡鸣。我与龙儿相互一笑,携手前行,恍如明清。

穿过已是断壁残垣的圩门、哨门,在泛着幽光的山石古道、石桥的引导下,走进一座座房檐上长满衰草的石砌老屋,看着那衰草上颤颤巍巍摇曳着的小小花儿,黄的、红的,似乎还在努力的粉饰着那个遥远的时光。

眼前一扇扇斑驳的黑漆大门,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久远的、曾经辉煌的故事。房前屋后那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石井和镶在墙上的拴马石,一定是那首遥远地、古老地乡谣留下的那份悠然和静谧,一踏入,心就静了下来,似乎不敢惊扰这份惬意的曼妙。

朱家峪和我走过的许许多多江南古镇、徽州古村落相比显得有些破败,因无人居住,很多老屋倒塌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苍凉,只有从那些残存的建筑上,依稀辨认出当年的风貌,于是,视线所到之处,勾起了怀想、展望………

礼门,是进村的第一道门,它和圩墙都是在鸦片战争(—年)之后,因盗匪四起,朱家峪时遭匪患之苦,全村诸姓氏族长,防患未然,为确保村民平安而修建的,其结果是,众匪望而却步,不敢肆意冒犯,远逃而去,此后,村民得以安宁。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朱家峪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儒教,旧时,为官者每次到礼门跟前,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步行入村,以示放下官架子,视乡民为衣食父母,故将原来的圩门,改叫“礼门”,直至今日。

脚下行走的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古道。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着两溜大块青石,形似铁路,平行延伸,村民们称之为:“双轨”古道。就是这条南北走向的古道串起整个村子。

双轨古道又名义道,旧时,不论出村还是入村,人与车马均靠右行,秩序井然,正与当今的交通规则相合,数百年前,朱家峪先人就能意识到这一步,难能可贵。由此而断,当今许多规则、规章等,多取于先民们智慧的结晶。

登上文昌阁,先去拜一下文昌君。

文昌者,乃文曲星,据说他能主宰读书人的功名禄位,旧时,为世人所崇尚祭拜,即使今日也大有人在,在文昌身前左右两边伺奉着两个神童:一曰“天聋”;二曰:“地哑”。用此天聋、地哑以示“知者不能言,言者不得知”,即天机不可泄露之意。文昌阁原有“德”一匹,为文昌坐骑;“德”是传说中的吉祥兽,其形非马非骡。文昌出行驾“德”,以示世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德。从早先的平面图上看,整个村子的形制,似乎是一匹“德”。

朱家峪地理风水结构良好,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山村型古村落,这里山民纯朴,文风兴盛。走进山阴小学经过修缮后改成的民俗馆,里面展现着旧时朱家峪先民们的生活写照及用品、物品。也许是从事通讯综合设计的缘故,唯独使我上眼的是山阴小学里的一面墙,它是砖砌的图案,用河边的卵石点缀,这种就地取材、综合设计的设计理念和砌筑艺术、装饰艺术完美的结合,实在是匠心独运,巧妙中突出了朱氏先民的才智:独特、古朴、粗犷、古拙。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特色。

再向前行,一道拱形山门,在山门的右侧挂着鞭炮,原来,这是有讲头的,意思是说:“进山放鞭,一路平安”。

路东的朱氏家祠建于清光绪八年(年),复修于民国二十六年(年),推拉式铁质祠门别具一格,坚固、美观、大方。在祠门的正上方镶嵌着一幅“七星图”,其中有个悠久的故事,说的是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东方文化贵族的杰出代表儒家学说的正宗继承者朱熹,他出生时,脸部有七颗黑点,形似北斗七星,据“麻衣象”说,这是文运之标志。后来,同属沛国世胄的朱氏宗祠,将朱熹脸上的七颗黑点组成一个“七星图”,以激励后人,刻苦读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在祠门最顶部,匀称的设有五个大白球状之物,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图,即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木星,五星依次相继而生。这五颗星由南向北排列,取意为:“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五元相生,象征着人丁兴旺。光绪庚寅岁(年)十四世朱逢寅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癸已岁(年)十六世朱凤皋考中五品举人,遂于祠门前立旗杆座,这是为官之标志。朱氏家祠分里外两院,外院是空地一方,祭祖前在此正衣冠,方可入内。

透过紧锁的大铁栅门,看到照壁中央镶嵌着一个大圆形“金宝吉祥图”,此图案用青砖雕成九个方孔铜钱,组成一个圆形图案,四面八方合成直线,喻示后人,生财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门邪道,方能“八方进宝”,否则“孔方兄”定会不依。面对“文运图腾”、“五元相生”、和“八方进宝”吉祥图,静定沉思,回味无穷。

在一个拐角处,龙儿与一老村妇交谈,老妇手中摆弄着切好的山楂片。这时,龙儿发现了一座关帝小庙,便挥手招呼我。

关帝小庙修筑于一北墙中,太小太小,实属袖珍,从墙碑看,其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年),小庙三面尽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这个镶嵌在石墙中的小庙宇精巧玲珑,小中见大,别有韵味。庙正中是关帝神韵,两侧有雕刻栩栩如生的飞龙。在小石柱的后侧细细端量,发现那被历史岁月冲刷的“梅、兰、竹、菊”图样,左为“梅花、兰花”,右是“竹子,菊花”。小庙有楹联:“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挥刀定太平”。横批:“亘古一人”。那老妇人说:“老辈人出去时,都要拜拜……,关老爷保佑……。”关帝日日夜夜面对路人,阅进人间沧桑——真善美——假丑恶——历历在目。

在“曲径通幽”前面便寻访到了那棵有余年树龄的老古槐。老古槐下面便是《闯关东》的拍摄点,“山东菜馆”、“鲜儿在山东的家”,从此下去就是古立交桥,分东西两座,相距约十米。东桥建于康熙九年(年),西桥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年),至今三百余年。东西两座立交古桥,上下行人,通车运输,十分方便。桥身全用小型青石叠砌而成,历尽风雨雪霜,未曾损坏,依然保持原貌,被专家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在坛桥七折转了一阵也没发现建桥记载,问村民建筑年代,均摇头摆手,不清楚。坛井因口小肚子大,状若咸菜坛子,故名坛井,井水从文峰山下潜流涌出,从不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纵横交错,曲折相连,精巧别致,坛井与七桥,相依为伴。昔日,绿柳下,石桥边,浣衣村姑,四时不断;今日,有村中妇人,在向游人兜售山里产的山楂、小米以及小手工艺品。坛桥七折,源于民间传说,其故事为:“七个懒汉入洞房”。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候,村里有七个不同姓氏的大懒汉,饱食终日,无所实事,他们借夏日纳凉之际竟然荒淫不经的向嫦娥求婚,一连乞求七七四十九个晚上,最后一个晚上嫦娥书诗应允,便化成七位仙女,于楼台上含笑迎接,七个懒汉分别步入七个绣房,香气扑鼻、沁人心脾,刚刚躺于雅床,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七个懒汉赤裸裸地分别躺在七块大平面青石板上。衣服没了,各自低头坐着,双手捂住下身,欲站不能,欲走不是,丑态毕现。这个故事大概是古人在教育和讽刺那些总想不劳而获的人而杜撰出来的吧。

沿着村中石路不知不觉的已到文峰山下。

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独特,其形如“金”字塔,遍山塔柏,数百年前,郁郁葱葱。

龙儿累了,在路边小憩,我便先登了上去。山顶上一座塔式的魁星楼,与文昌阁一南一北,前后呼应,攀上楼顶,朱家峪尽收眼底。东南西群山环绕,只有北向无山,而村子就建于此地,位置极佳。“九山不露头,必定出五候”,一道姑妆扮的女子向我显耀。“出王侯了吗?”我问。那女子摇了摇头,“大哥,你休息一下吧”。女子迅即又把话岔开了。想尽情观览一番,却来了一大群男女学生,叽叽喳喳、笑笑闹闹地登上了魁星楼。顿时,人满为患,几无插脚之地,心中惦记着龙儿,于是返身下山。“有个黄石洞,大哥看看去吧。”那道姑装扮的女子见我离去笑着说。

黄石洞,据说是朱氏始祖朱良盛携家眷从河北枣强迁来时暂居之所,当时,他家中有一匹枣红色高头大马,传说“一声长鸣震山岳,四蹄蹬空惯风雷”,豺狼虎豹不敢近身,是绝好的护家卫士。后来,主人梳理并剪齐了马鬃,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竟被老虎吃掉,主人一家悲痛万分,不得不迁入村里,盖了一座简陋的石屋住下。

时值中午,路边小摊上有些老年妇人在向游人兜售各种菜饼,即来此地,顺理成章地要尝一尝当地的山野风味。于是,我和龙儿买了菜饼、地瓜饼、酸煎饼,一路吃着,走着。龙儿又买了一大包洋姜,说是要回去制作酸咸菜。这些粗陋之食城里人早已不再食用,但在这里,它可是村民们每日赖以生存的必备食品。可惜呀,祖上风光不再,当年富华的生活没有延续到这些后人身上,这也许是一种悲哀。

将出村时,看到双面无字碑。国内有七块无字碑,难道这里有第八块?寻问一村民:原来双面无字碑并非无字,东碑乃文昌阁之原碑,西碑为登云桥之原碑,文革中,双碑被村里人移去做了桥面石,因字面向上,日久真迹人踏车碾,字迹磨灭。现碑复原位而立,以示不泯之意,这石碑记录了一段惨遭蹂躏的无奈。

站在双面无字碑下,仰望文昌阁,令人注目的是屋脊上用十余块大型方砖透雕而成的二龙戏珠,横贯屋顶,有专家认为此乃“清代精美之作”。文昌阁上建阁楼,下筑阁洞,造型古雅,宏伟壮观。楼洞一体,全用大青石方筑成,建阁至今,多年过去了,历尽沧桑,未修复一次,依然坚实如初。

出阁洞后,见登云桥上有乡人闲坐,遂与之而聊。这登云桥,据说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很久很久的古代之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海水日渐东移群山显露,有一条独角大兽,脾气极坏,吞云吐雾,飞沙走石,天无宁日,如来驾云而至,用灭妖镜除了此害,就在这河边一大块突兀青石上登云而回,后来,村民们用其石在此建一石桥,取名登云桥。

登云桥,环山抱水,东邻文昌阁,西依雁落山,是一处绝佳的形胜。旧时,每当有志学子和忠臣良将祭拜文昌阁后,登此桥以示平步青云。

许多人认为真正使朱家峪热度升高的是《闯关东》热播以后。其实,我倒不以为然。《闯关东》只是一个拍摄地而已,就象在此拍摄的《红嫂》《水浒》的一部分,《章丘铁锅》等等,导演们看重的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和厚重的历史,而我的到来却只为欣赏和敬仰朱氏先民们留下的宝贵智慧和神奇的选址建村方略。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沿徐霞客之足迹,寻马可波罗之行踪,追唐玄奘之佛影儿,四十六年来走遍四野八荒,于六合之下,尽行华夏及周边诸多国度。停止写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笔,开始涂鸦。

往期链接

刘学高:(散文)

刘学高:

刘学高:(散文)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问:段恭让 白忠德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崔启昌昆 仑史波

李静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主编:徐萱波杨洪民高涛刘生副主编:长青山人


  委:水云天 唐桂英米兰花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张小鱼

刘旭平冯彪谭文群刘军英

王宝群润隆梦而诗张晓强

孙传志秋日私语秦岭人家

莲生吴风平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